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精神恐吓与道德歧视只会让艾滋病更蔓延——《人民日报》奇文批判

文/李蒙

 

2011年12月8日,《人民日报》赫然刊登出记者白剑峰采写的《要性还是要命?农村防艾告诉农民“狼来了”》一文,据说是“艾滋病防治新观察”系列报道的第一篇,这组报道要“反映我国艾滋病防治的现状、问题和经验”。然而仅仅是这第一篇,记者的无知和不负责任已经令人震惊,作为《人民日报》这样有全国影响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竟然如此把关不严,让这样的文章流出,如果没有人严加批驳,势必将造成全国性的恶劣影响,甚至要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形象。所以笔者不揣冒昧浅陋,在第一时间看到后即以急就章的速度写下此文,希望能充当防治艾滋病领域的专家学者们的马前卒,让全社会都来重视这个问题。

这篇文章的开头两句,就令人震惊:“1、病例数为何连年攀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艾滋病宣传过度强调握手、接吻、共餐等途径不传播,致使很多人误认为‘艾滋病不可怕’。”

1985年艾滋病刚刚传入我国,当时国内对艾滋病极为恐慌,甚至连医护人员也没有多少人真正清楚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的医生护士要戴着防毒面具、穿长筒靴才敢进入艾滋病患者的病房,与患者接触。社会上对艾滋病的恐慌更甚,谈艾色变,连研究防治艾滋病的学者专家都经常被视作“洪水猛兽”,他们出现在哪里,就可能引起人群恐慌。经过多少年多少人的努力,包括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每年都要在电视节目中探访艾滋病人、与艾滋病患者握手交谈,人们的观念才逐渐转变,才认识到握手、拥抱、轻度接吻、共餐不会感染艾滋病,对艾滋病的恐慌才逐步消除。但今天,《人民日报》将包括国家领导人在内的许多人的努力一笔抹杀,认为宣传防治艾滋病的正确知识“过度”了,“很多人”已经认为“艾滋病不可怕”了。

“很多人”到底是多少人?有多少人认为艾滋病已经不可怕了?文中提到一位阿婆和一位老汉,我希望“阿婆”“老汉”不是《人民日报》的记者杜撰出来的,也希望“阿婆”“老汉”不是刚从精神病院里放出来的,因为这位老汉说:“不怕,得了艾滋病,中医可以治,还能上电视。”听着分明是精神病人说的话,正常人没有谁会这样说,更不可能有“很多人”这么认为。

《人民日报》称,这组报道要“反映我国艾滋病防治的现状、问题和经验”,但我想问,贵报记者真的了解我国艾滋病防治的现状吗?

有专家形象地说,除去沙漠、高山、沼泽、耕地等非居住区面积,大概每走500米,就会有一个艾滋病感染者。我们并没有限制近百万(更高的估计是数百万、上千万)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行动自由,他们现在就与我们生活在一起,在每个餐馆、每所学校、每条地铁、每座公共汽车、每个小区、每个超市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与他们接触。如果不告诉公众“握手、拥抱、轻度接吻、共餐不会感染艾滋病”,一旦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真实病情暴露在人群中,将会引起什么样的恐慌和群体性事件,《人民日报》负得起这个责任吗?

要想防治艾滋病,遏制艾滋病的蔓延势头,首先就要传播防治艾滋病的正确知识,首先就要告诉公众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哪些日常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知识就是力量,无知使人犯错,宣传防治艾滋病知识,只怕不够,怎么会“过度”?

接下来,这篇报道给出了一组非常奇怪的数据:“从传播途径看,2000年以前均为吸毒传播。从2001年开始,性传播比例逐年上升。2010年,在新报告的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感染者中,96%为性传播;67%为农民;79%为已婚者;52%为35岁至49岁人群;77%为嫖娼感染,其中嫖娼后一年内发病的占36%。”

白剑峰记者说,这组数据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卓家同“经过认真调研”“发现”的。我不知道卓家同副主任是否同意这篇报道的说法,我难以相信一位省级疾控中心的副主任会如此缺乏常识,竟会说“77%”的感染者为“嫖娼感染”。

医学常识告诉我们,艾滋病的易感人群从高到低是男男同性恋者、吸毒者、血友病患者、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感染者、与高危人群发生性关系者。在性传播中,中国的3000万同性恋者是最容易感染的人群,其中男男同性恋的感染比率尤其高,在部分地区甚至高达25%。也就是说,性传播途径的感染者主要是男男同性恋人群,而不是《人民日报》这篇奇文中描述的“嫖娼者”。“嫖娼”虽也不完全排除同性性交行为发生,但多为异性性交行为。这篇报道极不负责任地说“77%为嫖娼感染,其中嫖娼后一年内发病的占36%”,将艾滋病感染者主要锁定在主要发生异性性交行为的“嫖娼”人群,是犯了常识性的大错误。

这样的数据和这样的错误是如何得来的呢?下文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图表显示,今年1-7月,龙州新报告82例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在13个乡镇中,12个乡镇均有病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26例;农民55人;已婚者65人。传播途径以嫖娼为主,其中20%的人感染后又传给配偶或情人。36%为当年嫖娼当年感染或发病。”

笔者怀疑,前面“77%为嫖娼感染,其中嫖娼后一年内发病的占36%”的数据,就是从这张图表中得来,因为这张图表上也写着“36%为当年嫖娼当年感染或发病”。两个“36%”,应该不是巧合。

这是一份什么样的图表呢?是广西省龙州县疾控中心制作的,今年1-7月的“新报告82例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也就是说,这个疾控中心1-7月只收到了82例患者和感染者的报告,就制作了这份图表。这82例患者和感染者,笔者猜测很可能就是当地公安机关在卖淫嫖娼场所抓获小姐和嫖客后,对他们进行体检,查出了82例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然后就报告到了县疾控中心。也就是说,82例仅仅是警方在卖淫嫖娼场所发现的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

龙州全县,到底有多少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这些患者和感染者的感染途径是什么?白剑峰记者调查到了吗?他了解现状吗?仅仅根据一份在卖淫嫖娼场所的调查报道,就轻易得出了“77%为嫖娼感染,其中嫖娼后一年内发病的占36%”的结论,还说是广西疾控中心的副主任提供的,如此不负责任,如此无知无畏,居然能混进《人民日报》,令人诧异。

全国现在有上百万艾滋病感染者,白剑峰记者仅仅挑出了82个样本进行调查分析,就把结论堂而皇之登在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上,这82人有足够的代表性吗?不,他们完全没有,因为他们都是来自卖淫嫖娼场所,而“与高危人群发生性关系者”是排在“男男同性恋者、吸毒者、血友病患者、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感染者”这么多易感人群之后的,怎么能代表全体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

白剑峰记者之所以要挑出这么一份图表,炮制出这么一堆数据和结论,我善意地认为主要是无知和不负责任,但潜意识里应该是有对艾滋病感染者进行“道德歧视”的“情结”。文中反复提到,“不少暗娼都是艾滋病患者”,“而在农村里,也活跃着一些流动暗娼”,就是在向读者反复暗示,艾滋病主要就是卖淫嫖娼引起的,性传播途径主要就是卖淫嫖娼途径。

这篇文章甚至根本没有提到艾滋病传播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三种方式,也没有提及许多艾滋病感染者是在输血、分娩等医疗事故中感染艾滋病,而反复在向读者强化灌输“艾滋病主要是嫖娼造成的”的印象。

在艾滋病的防治上,如果走“精神恐吓”“道德歧视”的路子,首先将使我们无法摸清艾滋病感染者的真实数字和情况。

此文最后有这样一段,“每次下课后,都会有人偷偷来问他:‘我有过高危行为,怎么办?’他就说:‘赶紧到县疾控中心验个血,查一查,自己和家人都放心。’通过这种方式,不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浮出水面’。”

我怀疑这又是白记者在瞎编。你给艾滋病感染者打上“卖淫嫖娼”的道德标签,他们居然还主动招供说“我有过高危行为”,查出感染后还“浮出水面”,他们是傻瓜吗?他们不知道隐瞒自己的病情以免遭到歧视吗?

我也是记者,从事防治艾滋病的报道也有好几年,深深体会到艾滋病感染者多么害怕媒体、害怕曝光,对白记者的这番瞎编,只能看作是“天方夜谭”。

在艾滋病的防治上,如果走“精神恐吓”“道德歧视”的路子,将使艾滋病感染者的基本公民权利无法保障,从而增加他们报复社会的危险。

这篇报道在后文中说,“自省式教育重在讲疾病危害,而不是讲反歧视。”所谓讲“疾病危害”,其实就是对公众进行精神恐吓,使公众回到20年、30年前的状态,“谈艾变色”“畏艾如虎”,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艾滋病防治。这篇报道旗帜鲜明地反对“反歧视”,希望大家继续歧视艾滋病感染者,强化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看来《人民日报》是要给胡锦涛、温家宝上一课了,明年你们这些国家领导人不要再去看望艾滋病患者了,也别跟他们握手交谈了。

“艾滋病是脏病,艾滋病人可耻。”这样的观念在许多人心中根深蒂固,《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也是如此。我国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的患者和感染者中,鲜有得到国家赔偿的。或法院不立案,或立案了也败诉,或虽然胜诉也得不到执行。有一位河南的宋女士,因剖腹产输血感染艾滋病,后来传染给丈夫,丈夫自杀,她带着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艰难生活,目前缺医少药,没有得到任何国家赔偿,而周围人的歧视冷漠,让她总是觉得生不如死。

许多艾滋病感染者的生活非常悲惨,如果再继续对他们“道德歧视”,对公众“精神恐吓”,是不是想将感染者逼上报复社会的绝路?

经过政府、专家、医疗结构和社会各界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2003年,我国对艾滋病治疗实行“四免一关怀”政策,艾滋病的治疗药物由国家免费提供。从理论上说,即使被感染了艾滋病,你仍然还可以再活二三十年,并且得到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所以艾滋病同癌症、心脏病、糖尿病等严重疾病比起来,现在应该是更好治疗一些。艾滋病感染者如果得到有效治疗,可以比癌症、心脏病、糖尿病等严重疾病患者活得更长久一些。

时至今日,《人民日报》这篇奇文的出现,值得警惕,必须给予有力的反击!

(本文欢迎转帖、转载,欢迎平面媒体和网媒转载,不必事先联系,如公益机构转载一律不需支付任何稿酬,需要联系请发邮件至mzyfzlm@126.com)  

---------------------------------------------------------------------------------------------

附《人民日报》原文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健康卫生滚动新闻

http://health.people.com.cn/h/2011/1208/c226951-3555699982.html

 

要性还是要命?农村防艾告诉农民“狼来了”

2011年12月08日09:21        来源:人民日报    

 

今年12月1日是第二十四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全面预防,积极治疗,消除歧视"。防控艾滋病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艾滋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疫情上升势头减缓,但当前艾滋病传播形势依然严峻,防治艾滋病仍是一场攻坚战。

从今天起,本版推出"艾滋病防治新观察"系列报道,反映我国艾滋病防治的现状、问题和经验,敬请关注。

1.病例数为何连年攀升?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艾滋病宣传过度强调握手、接吻、共餐等途径不传播,致使很多人误认为"艾滋病不可怕"。

两年前,在龙州县的一个村子里,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卓家同问一位阿婆:"艾滋病可怕吗?"阿婆回答:"不可怕,得了艾滋病可以当明星。"他又问一位老汉:"怕不怕艾滋病?"老汉说:"不怕,得了艾滋病,中医可以治,还能上电视。"这样的回答,令卓家同大吃一惊。

龙州县地处中越边境,人口27万。自1997年报告首例艾滋病以来,疫情发展迅速,感染率以县为单位居广西第七位。2007年累计报告艾滋病406例,今年7月上升到1005例,3年多翻了一倍以上。

为什么艾滋病报告人数连年攀升?卓家同经过认真调研,发现了一组惊人的数字:

从传播途径看,2000年以前均为吸毒传播。从2001年开始,性传播比例逐年上升。2010年,在新报告的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感染者中,96%为性传播;67%为农民;79%为已婚者;52%为35岁至49岁人群;77%为嫖娼感染,其中嫖娼后一年内发病的占36%。

这些数字表明,农民已经成为艾滋病高危人群,性传播已经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主要渠道。

卓家同认为,过去,艾滋病防控重点是吸毒者、暗娼等高危人群。但是,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并未阻止感染率的上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艾滋病宣传过度强调握手、接吻、共餐等途径不传播,致使很多人误认为"艾滋病不可怕"。而暗娼在金钱的诱惑下,很容易放弃使用安全套,导致艾滋病传播。

为此,卓家同提出一个全新的思路:在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控重点应从吸毒者、暗娼高危人群等向普通人群转移,从极少数感染者向大多数未感染者转移。同时,要重点宣讲艾滋病的危害性,让更多人自警自省自防,杜绝不安全性行为,这样才能真正减少新发感染者,遏制艾滋病快速蔓延势头。

"要告诉农民'狼来了'、'狼很凶猛',而不是'狼不咬人'、'狼不可怕'。"卓家同说。

2.要性还是要命?

自省式教育重在讲疾病危害,而不是讲反歧视。这种策略促进人们自我反省,远离危险性行为在龙州县北门菜市场旁,有一条很深的巷子,里面并排着10多家茶楼。茶楼门口,坐着三三两两浓妆艳抹的妇女。

据知情人说,这些茶楼并非喝茶之地,而是暗娼提供性服务的场所。其中,不少暗娼都是艾滋病患者。近年来,一些农民有钱了,开始"找快活"。由于价格低廉,这里的生意十分红火。

而在农村里,也活跃着一些流动暗娼。她们主动和一些独居老人搭讪,诱惑其做性交易。由于缺乏艾滋病知识,大多老人并不戴安全套。

"要性也要命,面对诱惑先保命"、"防了艾滋病,才能保性命"、"逍遥不戴套,配偶不知道,双双变病号"、"生活刚改善,一病全无盼"、"一生苦奋斗,病了全没救"……为了让农民听得懂、记得住,卓家同编了很多关于艾滋病的顺口溜。

11月19日晚,龙州镇政府的会议室座无虚席,一场艾滋病知识讲座正在进行。主讲人是卓家同,听众都是附近居民。一张张惨不忍睹的图片,一个个家破人亡的案例,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会场上不时发出惊呼声。

卓家同采用的是案例教学法,讲的都是发生在农民身边的故事。他讲道:有位老人辛苦一辈子,盖了大房子,儿女都在城里工作。有一天,一位时髦姑娘看见他一个人坐在门槛上,便热情地打招呼。姑娘嘘寒问暖,靠得越来越近。看到老人心有所动,姑娘顺势把老人拉上二楼。完事后,老人感到"很舒服",就给了姑娘100元。但一年后,老人反复拉肚子、发低烧,怎么治都不好。到大医院一查,结果是艾滋病。于是,老人平静的生活消失了,陷入了无尽的痛苦折磨中。

听完讲座,一位姓韦的农民说:"以前,我认为得了艾滋病没啥,即便染上了,20年后才发病,国家还给免费治疗。今天听了,才知道艾滋病太可怕了!"41岁的邱先生是做手机生意的。他第一次听艾滋病讲座,感到很新鲜。他说:"以前从来没有听过这些,太有用了。我的女儿17岁了,回家我也要给她讲,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因为得了艾滋病,真的没药救。"龙州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张谊说:"这就是自省式教育。通过讲述艾滋病是一种恶性传染病,促使人们自我反省,远离危险性行为,最终使艾滋病病毒失去传播的温床。"卓家同认为,自省式教育重在讲疾病危害,而不是讲反歧视。这种策略也被称为"恐惧策略",是一种符合当前中国农村实际的艾滋病防治策略。

3.自省式教育是否有效?

虽然"龙州模式"的远期效果仍有待观察,但为我国农村艾滋病防控提供了新思路在龙州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记者看到墙上挂着一张全县艾滋病疫情分布图,详细标明了感染者人数、住地、年龄、职业、传染途径、潜伏期等。

图表显示,今年1-7月,龙州新报告82例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在13个乡镇中,12个乡镇均有病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26例;农民55人;已婚者65人。传播途径以嫖娼为主,其中20%的人感染后又传给配偶或情人。36%为当年嫖娼当年感染或发病。

"只有摸清底数,才能制定防控策略。过去,我们的艾滋病个案调查很粗,病人何时感染、从什么途径感染、潜伏期多长,都不清楚。今年以来,龙州县加大了流行病学调查力度,掌握的数据多了,疫情分析准确了,干预措施也就更有针对性了。"张谊说。

摸清底数,重心下移,全面覆盖,重讲危害,是龙州县艾滋病防控的新思路。今年初,龙州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防治艾滋病宣传干预网络。乡级艾防组设在各乡镇卫生院,最少设两名专职人员;村级艾防员由乡村医生担任,负责具体工作。

梁爱群是龙州镇岭南村的乡村医生。今年以来,她把艾滋病宣传资料发放到了每家每户。一开始,很多村民不理解:"我没有得艾滋病,你为什么给我发资料,是不是怀疑我?"她解释说:"艾滋病和每个人都有关系,多学点预防知识,可以避免染病。"还有一些村民不识字,她就面对面地讲解。当看到晚期艾滋病人瘦骨嶙峋、身体溃烂的照片时,很多人说:"这个病太厉害了,千万不能沾啊!"贯明村村医黄朝波说,现在,很多人有钱了,总想到外面"找快活",也不戴安全套。于是,他每月组织村民听一次艾滋病知识课,重点邀请青壮年人群参加,告诉他们艾滋病的危害性。每次下课后,都会有人偷偷来问他:"我有过高危行为,怎么办?"他就说:"赶紧到县疾控中心验个血,查一查,自己和家人都放心。"通过这种方式,不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浮出水面"。

"龙州模式"是否有效?请看这样一个数据:今年8月至9月,龙州县新报告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24例,比去年同期的35例减少11例,下降31%。在艾滋病高流行地区,这样的数据无疑是令人振奋的。虽然"龙州模式"的远期效果仍有待观察,但为我国农村艾滋病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本报记者白剑峰 

 

 

话题:



0

推荐

李蒙

李蒙

30篇文章 11年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