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按:近日开始连载《民主与法制》2012年第2期聚焦专题报道《让草根公益温暖中国》,这是聚焦之一,介绍于建嵘教授发起的“随手公益活动”】
编者按:这是一群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可他们却自发地做着不平凡的善举,他们以自己不懈的努力为弱势群体默默奉献着真诚的关怀和切实的帮助。他们付出不求回报,奔走不为闻达,以自己浓浓的爱心浇灌着一朵朵公益之花。
他们为寒冬中的上访百姓,发起“随手街头救助”活动;他们为尘肺病患者募集医疗费用;他们为贫困地区吃不上午饭的上学孩子,筹措一顿热腾腾的午餐;他们为空巢老人搭起互助的桥梁;他们为盲人送上用声音描绘的心目电影;他们为打工子弟撑起求知的天空;他们为残疾劳工维权呼吁。点点滴滴,以个体之善助力社会公益。都说我们正遭遇道德寒冬,可也许我们缺少的只是一双发现的眼睛。其实这样互助和友爱的公益之举从不曾在普通人群中断绝过。有了他们,世界因沐浴温暖而生动;有了他们,未来会洒满光明和希冀。
2012,让草根公益温暖中国。
(张缤 画)
2011,于建嵘教授的随手公益年
█ 本刊记者 李蒙
大雪之后,让我们传递温暖
2011年12月2日,北京,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落下了。天刚亮,就有十多位访民来到宋庄小堡村的于建嵘教授家。除了各自的申诉外,还多了个话题:“好冷啊!”许多上访的人都在雪地里挨冻。“于老师,能不能想想办法帮帮他们?”
四天前的11月28日,在天津举行了一个"艺术独立论坛(AIF)对话"活动,题目是《漫漫上访路--关于信访问题的中国报告》,于建嵘是主讲嘉宾,他创作的有关上访问题的画作也同时展出。回答提问阶段,一人说,于建嵘把自己当成了上访户的代言人,于的研究和呼吁助长了上访户上访;另一人说,于建嵘办画展,让大家来鉴赏上访者的苦难,把他们的苦难当艺术品,却没有去帮助他们。提问的两人都是南开大学的教授。
这两个问题让于建嵘有些激动。两人似乎在从两个方向围剿他。他说,研究上访问题已经有十年了,帮助他们的话,说说容易,可到底能怎么帮他们啊?多年以来,天天都有访民来找他,时常有访民在他家中跪地痛哭,以至于他有时都不敢回家。他既不是访民的代言人,也很难帮助他们,对上访本身的问题他也无能为力,但他一直在疾呼:不要虐待、迫害访民。2011年,他给一万多官员讲课,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如果这样把信访公民拘留、劳教、判刑,会有报应的!”
也许这个问题已经在他的心头萦绕了很久——到底能怎么帮他们啊?而这场大雪成为了契机。
于建嵘和几位访民一起来到北京南站的上访村,看到了大量露宿在街头或桥洞的访民,都在雪地里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有几位老人用塑料薄膜打着地铺。这里他很熟悉,几年前曾经为了做信访的课题,在这里同访民一起同吃同住了38天。
当即,他与几位访民商量,发起了公益活动,给露宿街头的人送一床棉被,送一件棉大衣,送一点米,送一点面,让他们也能过个年……他当即给曾经在公益项目中合作过的李长青律师打电话,李长青律师表示支持,并同意用他的个人银行账户募捐善款。
当晚19时许,于建嵘发出一条微博:“让我们帮助露宿在街头的访民吧。经紧急商协,由四名上访者组成了捐赠物品发放志愿小组,有旧棉衣、棉被和鞋子、方便面等,请快递或送到北京市丰台南苑福顺胡同一号黄宁俊收,电话13681425049;捐款:工行6222020200042206496李长青。捐款由彭国栋律师、李长青律师经手,我全面监管并在微博上全公开!”
“随手街头救助”的公益活动,就这样开始了!
随心而为,手留余香
2010年年末,于建嵘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到哪一个词最能形容他这一年的感受,他选择了“焦虑”。那一年,他参与推动的许多地方政改都失败了,收效不大,又在微博上吵了许多架。而到了2011年底,当我问同样的问题时,于建嵘的心态已经平和了许多,觉得好多事情已经想通了,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词,2011年他的关键词,是“随手”。
2011年年初,也是在春节前夕,于建嵘发起了“随手拍救助乞讨儿童”的公益活动,众多媒体、网络迅速跟进,各地公安部门积极行动,一时造成了很大声势。活动恰逢春节期间,中国人“过年回家”的传统观念与街头流浪乞讨儿童无法回家的现实激烈对撞,激发了全国网民的同情心和参与热情,所引起的巨大反响,令于建嵘等发起者也始料未及。随后,有关儿童“肖像权”“隐私权”“乞讨权”的争议,也让于建嵘成为焦点人物,一度,他被不少人封为“高级五毛”。
喧嚣了几个月后,一切归于平淡,于建嵘自己花钱招聘了个志愿者,继续进行“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转发工作。12月4日,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宣布,民政部、公安部等部门将很快部署开展接送流浪儿童回家行动,2012年年底前将消除城市街头儿童流浪乞讨现象,切实保障这些儿童权益。
至此,“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的公益活动,应算得功德圆满了。
2011年5月,于建嵘召集一批学生和网友在湖南衡阳农村做调查,发现许多农民家里没有书,只爱打麻将。便和大家一起商议,想把城里多余的书送到乡下,于是就在微博上发起了“随手送书下乡”的公益活动。到8月,已经收到了4万多本书,10万多元的捐款也用来买书。到年底,全国已经发展到上百个收书点,流转的图书已达几十万册,遍及国内大多数省市,甚至连贵州、拉萨这样的边远地区都搞得红红火火,而于建嵘自己却说,他并没有操太多的心。
“随手送书下乡”的模式是这样的:在全国多地设立收书点、借阅点,收书点负责收集网民捐赠的图书,进行登记、整理、分类、分包,然后通过物流、邮寄、运输等方式将书送到借阅点,借阅点负责提供场地,让周围的农民来借阅。
收书点一般设立在城市、城镇,有的一座大城市有多处,而借阅点通常设在农民志愿者家中,而不设立在村委会或农村学校。因为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要让书流转起来,真正有人借阅,书如果放在村委会或学校的阅览室,相当于增加了村干部或老师的工作负担,阅览室往往会大门紧锁。而放在志愿者家中,才能实现图书的真正流转。
志愿者往往会搞一些送书活动,他们驾驶着自己车辆,三五一群,十几人一伙,亲自将书送到农村借阅点,一切费用都自行承担。有的全家出行,既做了公益,又搞了“自驾游”,乐在其中。许多志愿者看到农村孩子兴冲冲地跑来,那种等待图书上架的期盼眼神,都很有成就感。
“这项活动的效果是长期的,但每次活动只要有一本书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命运,那就是非常值得的。”北京学院路邮局收书点的负责人刘警慧回忆起全家参与去农村送书的活动,还非常兴奋,“许多农村人并不是买不起书,而是没有读书的意识。一个借阅点的设立,就可能影响一个村庄未来的命运。”
这个送书活动,全国各地响应的志愿者非常多,旧书资源非常丰富。刘警慧收到的书堆了满满一屋子,登记整理分类变成了非常繁重的工作。“如果能将捐书的清单同捐赠的书一起送来就好了。”
于建嵘的公益理念
“随手送书下乡”活动提出了口号:“随心而为,手有余香,让公益改变生活。”在这个活动中,于建嵘对民间公益活动的思考逐渐成熟,他也在观察“免费午餐”“大爱清尘”“老兵回家”“衣加衣”等其他民间公益活动,有了不少真知灼见。
于建嵘将自己发起的公益活动,都冠以“随手”之名,首先与微博有关。2010年10月9日,于建嵘开通并发出了第一条微博,他的生活从此与微博息息相关。微博为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他开始关注上访、拆迁、维稳等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公共事件,并发表评论,影响公众。同时,他也在思考微博的功能和走向,自发起“随手拍救助乞讨儿童”以来,他意识到微博与民间公益的紧密联系,之后送书下乡、街头救助等公益活动也都是以微博为平台发起和运作,通过微博与广大网民联系互动,所以都冠以“随手”二字。微者,小也,博者,多也,通过微博凝聚个体的微小力量,完成更广泛的社会动员,达到全民参与的目的。
“随手”的另一层含义,是“举手之劳”,让公益不会成为负担。见到乞讨儿童,就拍个照片;家里有些书,就贡献出来;买床被子,给街头露宿者送去……对于志愿者来说,这些都是力所能及的,而且随时可以做,也随时可以不做,不会成为负担,不会难以坚持,而只会感到快乐。
在于建嵘看来,民间公益应该更多地释放民间的爱心,而不是把有限的民间资源都榨出来,所以切忌不停地鼓动大家捐钱。他发起的公益活动,都不需要募集很多的钱,虽然利用微博于建嵘已经有了很强的募款能力。 “随手街头救助”,从12月2日晚19时许发起募捐,到4日13时许,即募得善款近30万元,大大出乎于建嵘的意料,他急忙在微博上紧急叫停了募捐活动。但仍有网民继续捐款,到12月19日晚,捐款总额已达40万余元,而因网友还捐助了大量的棉被、棉衣、棉帽、方便食品等实物可以发放给街头流浪露宿者,捐款只花掉了两万多元。
所有的随手公益项目,都建立了严格的财务审计制度,并通过微博经常公布收支情况,做到了完全公开透明。没有一分钱经过于建嵘的手,而于建嵘2011年个人的捐款达到十多万元,还不包括他承担的公益项目运营费用,志愿者的一些工作开支。
于建嵘认为,民间公益不同于官方公益,没有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和人员齐全的团队,所以要明确民间公益的边界和范围,切忌贪大求全,切忌扩大运营成本。随手拍救助乞讨儿童,运营成本就是他本人以每月两三千元的工资,长期聘用一个志愿者,关注、转发微博,做一些各方面的联系交流,成本很低。随手街头救助,最初是于建嵘出了1000元钱租了个房子,然后每天给四个专职志愿者30元补助,还有一些志愿者的交通、聚餐费用等,多由于建嵘个人承担。
民间公益应重在向全社会灌输公益理念和模式,内容、方式、方法要简单易行,然后让志愿者们自己去搞,就能全面、持久地搞下去。例如随手送书下乡,后来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都自发地搞了起来,图书资源、运营成本、运作模式,他们看了就懂,学了就会,这样就不用发起者去多操心了,各地自己就搞得有声有色了。
民间公益,重在通过一项公益活动,改变社会观念,推动制度建设,而不要走官方公益常用的“募款—捐助”的常见模式,不要代替官方公益机构去做事,这是于建嵘做公益的独到见解。
于建嵘还有一个心得,就是他发起的公益活动,往往把接受捐助的人发展为志愿者。如随手街头救助,四个专职志愿者本来是四个上访者,曾接受过于建嵘的帮助和关怀,现在又成为志愿者去关怀帮助更多的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上访者。相同的身份,相同的遭遇,使他们与救助对象心贴得更近,工作也做得更好。
于建嵘说:“公益的核心是人道关怀。”“在某些人看来,给露宿在街头的上访者救助有些敏感。事实上,我们更强调的是人道。让公益超越政治,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寒冬的街头,有一群志愿者
虽然“随手街头救助”是因上访者发起的,活动的4名骨干志愿者也是上访人员,但从活动一开始,救助的范围就不仅仅限于上访者,而是所有的街头流浪露宿人员。每隔两三天,志愿者们就在深夜去救助街头露宿者,这些露宿者的信息,是网民们通过微博事先提供给他们的。
在管庄过街天桥下坡的犄角处,他们找到了一位老农。跟老乡出来打工,身体不好无法干重活,后来脱离群体,无钱回家,只好流浪街头。他接受了棉衣棉被,并说派出所知道他的情况。公益团队想给他买回家的车票,他却很犹豫。有一位志愿者与他建立了联系,对他的情况一直在关注。
在朝阳大街地下通道,有一位沉默寡言的中年流浪者,问他情况一概不说,问他是否需要救助,他说不需要。但给他棉衣棉被时,他接受了……
在蓝岛大厦西侧路口,中国移动营业大厅门口的台阶上,露宿着一个离婚女人,她不接受外界救助,给她东西就扔掉。
在西客站候车室,有一位老人已经接受了三次救助,每次给他棉衣棉被后,过两天再去看发现已经没了,想接他到旅馆住,老人不愿意。
这些露宿者的共同特征,是对外界失去信任,戒心非常重,不一定愿意接受救助,需要持续不断地关心帮助,慢慢化解他们冰冻的心。其中的上访人员更多的担心是怕暴露身份受到地方政府跟踪,被限制自由。
公益团队曾租下一个小四合院,收容了50多位露宿街头者,一周后被房东驱赶,只好再租别地,现在还收容着30多位露宿街头者。于建嵘正计划租下一个旅馆,让街头的流浪露宿者好好过个年。
这项公益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崔永元等名人都有捐助,并已经从北京扩展到杭州、南京、南宁、长沙、南昌、济南等许多城市。
警方对这一活动的态度,也并不一致。右安门派出所警察曾将几名志愿者带到派出所,以发放救助物品会引起哄抢造成踩踏为由,连续与他们谈话四五个小时,不肯放人。被逼无奈,志愿者与于建嵘联系后,于建嵘将此事发到微博上,十几分钟后,派出所就放人了。
而在其他好几个地方,志愿者们为了尽快根据网友提供的线索找到被救助对象,曾主动与驻地警察、保安、联防队员联系,都得到了大力帮助,一位警察还紧紧握住志愿者的手说:“谢谢你们!”而北京市公安局也在“平安北京”的微博上发起了“暖冬活动”,提出“让关爱不再犹豫,让帮忙没有负担”的口号,也给街头流浪露宿人员发放棉衣棉被等物品。
2011年12月11日,于建嵘和他的公益团队召开了“随手公益基金”的发起人会议,准备创立随手公益基金,选举出了7名管委会成员和多名监事。年轻有为的著名黄金投资专家陶行逸在深圳初见于建嵘时,两人素昧平生,就向于建嵘的公益活动捐赠100万元,成为“随手公益基金”的第一笔大额资金。搜狐公益基金已承诺向随手公益基金捐赠200万元,搜狐CEO张朝阳个人向随手公益基金捐赠100万元。有了这些资金支持,相信随手公益基金会健康成长,给中国的底层民众送去更多的温暖。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