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博主按:近日开始连载《民主与法制》2012年第2期聚焦专题报道《让草根公益温暖中国》,这是专题聚焦之三,介绍王艳蕊发起的“乐龄合作社”,由民主与法制杂志记者崔勃撰写】


 

    【编者按】这是一群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可他们却自发地做着不平凡的善举,他们以自己不懈的努力为弱势群体默默奉献着真诚的关怀和切实的帮助。他们付出不求回报,奔走不为闻达,以自己浓浓的爱心浇灌着一朵朵公益之花。
   他们为寒冬中的上访百姓,发起“随手街头救助”活动;他们为尘肺病患者募集医疗费用;他们为贫困地区吃不上午饭的上学孩子,筹措一顿热腾腾的午餐;他们为空巢老人搭起互助的桥梁;他们为盲人送上用声音描绘的心目电影;他们为打工子弟撑起求知的天空;他们为残疾劳工维权呼吁。点点滴滴,以个体之善助力社会公益。都说我们正遭遇道德寒冬,可也许我们缺少的只是一双发现的眼睛。其实这样互助和友爱的公益之举从不曾在普通人群中断绝过。有了他们,世界因沐浴温暖而生动;有了他们,未来会洒满光明和希冀。
   2012,让草根公益温暖中国。



(王艳蕊)

花甲之后亦乐龄


本刊记者  崔勃

 

热腾腾的饺子宴

  2012年1月1日,正值“元旦”,窗外是寒风刺骨,大街上新年的气氛才刚刚透出那么一缕,而走进北京石景山天翔社区的乐龄日间照料中心,却立即就被带入那暖意融融、热热闹闹的节日氛围里。在照料中心采光最好的客厅里,张灯结彩,十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们围坐在长桌前,正有说有笑地包饺子。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儿,热腾腾的饺子就端上了桌。这群老姐妹们非亲非故,却处得像一家人,只因她们都居住在同一个社区,只因她们中的很多人都有一副热心肠,所以她们在乐龄合作社的指导下,组建了天翔社区热心人帮扶队。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去是每个人必经的阶段。随着我国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在社区里、在我们身边,常会看到许多孤独的老人那寂寞的身影。试问,你留心过身边老人的状况吗?你走入过他们的内心世界吗?你想过当自己衰老时会怎样度过自己的余生呢?“乐龄合作社”的王艳蕊却把这些事记在心上,并当做自己一辈子的事业去做。在深入调研后发现,老人们普遍希望在家里养老,即使没有儿女在身边照顾,也不愿意去养老院。社区里最困难也是最需要帮助的是那些75岁以上、儿女不在身边,同时经济上比较困难的老人。而另有一群老人,年龄相对较轻、身体还很硬朗,并且天生的热心肠,非常愿意参加公益事务。能不能通过组建小组,让他们结成对子,在家门口的同一个社区里,由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大家互帮互助。
  王艳蕊觉得这个方法可行,于是,在她的组织启发下,天翔社区热心人帮扶队在2008年11月正式成立了。社区的郭阿姨担任了队长,帮扶队也从刚开始的区区5个人,发展到今天的27人。队员们的干劲儿都很足,在每个传统节日里组织老人们参加集体活动,过年包饺子,端午节包粽子,九九重阳节办游艺会,还给社区里80岁以上的老人集体过生日。“站在最需要的人身边,无私奉献”,这是帮扶队里的阿姨们的郑重承诺。为了方便社区里那些有困难的高龄老人,队员们把自己和居委会的电话印在卡片上交给老人。老人们需要帮忙的事还真不少,有帮忙买东西缴费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有打电话叫急救车这样火烧眉毛的要紧事。帮扶队员们就是通过这一件件小事、要紧事,不但帮助了社区中的高龄困难老人,把温暖快乐传递给他们,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再次发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老人们的“贴身小棉袄”

    近些年来,我国的草根慈善和草根公益组织不断地发展壮大,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投身各项公益事业。由于工作的原因,记者接触过不少草根组织的人士,他们给人普遍的印象是心平气和、胸有成竹。“乐龄合作社”的负责人王艳蕊虽然年纪不大,但说话做事中不自觉地透出一种沉稳和自信的气质。学法律出身的王艳蕊讲起话来干脆利落,三言两语便道明了自己投身公益的历程。
  大学毕业后,王艳蕊曾有过令人艳羡的公务员和律师的工作经历,但是,自大学时代起,王艳蕊便一直对公益事业感兴趣,学习和工作之余,她参加了许多草根性质的公益活动,并在不断地调研中有了自己的看法。王艳蕊发现,多数社会组织普遍关注的是环保领域、农村打工族及失学儿童的问题,而对城市养老尤其是相对贫困的老年妇女的养老问题,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另一个原因是,几年的见习草根生活让王艳蕊体会到:传统上自上而下的社会工作方法往往后劲不足,难以坚持下去,她向往实实在在、自下而上的开展工作,要做就把工作的触角伸到最基层。于是,2006年底,27岁的王艳蕊毅然辞职,创办了以老年群体为服务对象,深入社区开展工作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乐龄合作社”,并于2008年自己出资注册了“北京乐龄老年文化发展公司”,致力于提高和改善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
  但是,一切远非想象得那样容易,王艳蕊选择的这条路走起来并不轻松。为了更贴近社区里大爷大妈们的生活,王艳蕊在社区里租了房子,把自己的家搬到了工作的社区。为了切实了解老人们的需求,王艳蕊和“乐龄”的工作人员展开了大量的调研。通过与老人们的亲密聊天和深入接触,王艳蕊发现社区内高龄、空巢的老人很多,而且有很突出的心理需求。于是,她和志愿者每周进行走访,陪老人们聊天。80多岁的屈大妈在社区里一个人独自生活,不缺吃,不缺穿,生活能自理,就是寂寞,老人每星期最盼望的事就是王艳蕊过去陪她聊聊天、说说话。老人需要有个自己信任的人听自己倾诉,在家长里短的唠唠叨叨里,排遣了不快和寂寞,脸上重又有了笑容。而对那些经济困难又失能的老人,王艳蕊和她的团队为他们设计的又是另一套方案。社区里有对老夫妇,大爷91岁,老伴82岁,家里就靠大爷不多的退休金生活。前段时间,大妈生病后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联系了几家家政公司也没人愿意接。大爷找到乐龄,王艳蕊为老人家制订了一个服务计划,每天2人2小时的专业家政和护理服务。费用上,为照顾老人的经济能力,出多少就收多少。试行一周后,大爷感觉乐龄的服务减轻了他一半的负担,很满意。
  对所在社区深入了解后,王艳蕊发现了另一个困难人群,那些没有收入的老年妇女们非常需要来自外界的帮助。于是,她把这些老太太们组织起来,成立手工坊,并特意找来老师教大家制作手工品。起初,这些手工艺品并没有销路,王艳蕊就自己掏腰包补贴给老人,前后共投入了上万元。后来,老人们慢慢地掌握了手工技能,在多方的努力下,手工品开始有了销路。
  如何才能真正支持到老人,是王艳蕊和她的乐龄团队始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针对社区内空巢、高龄的老人进行前期评估,制定个性化服务菜单,让具有专业技能的护老员为老人们提供健康管理、生活照顾、精神陪伴、康复支持、保健咨询等方面的特色上门和日托服务,让每一位老人在家中享受乐龄年华!想老人所想,乐龄团队的真诚付出,让老人们的脸上有了笑容,在社区200多位老人的眼中,王艳蕊就是他们共同拥有的“贴身小棉袄”。


  
我们其实是在铺路
  
    当下,中国正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的“银发族”人口为1.77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3.26%。即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位老人。而到21世纪中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峰值,约有4.7亿左右。人口老龄化经常被视为“定时炸弹”,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最为紧迫的公共政策问题和民生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困难重重,面临“难以承受之重”。很多老人们选择了家庭养老的形式生活,但大部分在家庭中养老的老人幸福感并不强。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年轻人工作的竞争压力以及“4-2-1或者8-4-2”型家庭结构越来越普遍,使得子女们很少有时间陪伴父母,居住环境的改变也让邻里关系逐渐冷漠,少有往来。所以,很多居家养老的老人实际上已经成为独立居住的‘空巢’老人。居住在普通社区的老人无助又孤独,即使兜里有钱,也买不到“幸福的晚年”。
     在信奉“养儿防老”的中国,把失能老人送进养老机构仍是很多家庭不得已的选择。现在一些机构如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对老人的照顾,大多只是一种集中供养,仅能起到解决老人的温饱住宿的作用,远未顾及老人的健康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和参与社会活动等较高层面的需求。社区养老是传统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的中间形式,不失为一种兼具前两者功能的较好的养老方法。
  “乐龄合作社”负责人王艳蕊说:我国的养老产业发展了20年,其实还在最早期,基本没发展起来。大家太多的去关注养老地产,关注挣钱,谁会真正关注标准规范化和老人需求呢?为老人服务这个行业真的是要用真心的付出才可能做好,获得老人们的认可。我们的社区居家养老支持平台项目,是让社区居民按照要求自主申请成立公益小组,通过自主申报获得小额活动资金,开展助老服务活动,通过自主和互助的形式,协助老人们开展属于自己的晚年社区生活。我们这样的探索其实还是在铺路。
  活得长并不等于幸福,还必须活得有尊严、有质量。乐龄——享受快乐的年龄,一个简单的词,不仅重新诠释了一个人生阶段,更提倡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那就是健康快乐,积极自主的老年新生活,在现代老年人身上表现出更多超越传统的精神气质。
  愿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乐龄年华!

乐龄合作社网址:http://www.leling.org.cn/

话题:



0

推荐

李蒙

李蒙

30篇文章 11年前更新

文章